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理论研究
翻书党 | 如何让非营利组织走更远——《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书评
来源:市民政局发布时间:2020-07-21




书籍简介




本书以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与责信为议题,探讨非营利组织提供政府委托公共服务的成效评估,以及第三部门受托方(非营利组织)对委托方(利益关系人)实践责信关系的彰显与目标达成。并通过评估确立非营利组织的责信关系。此书从NPO评估的理论、方法与指标、NPO评估案例,以及评估、绩效与责信等三方面提供了理论与案例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一本理论学习和实务借鉴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官有垣,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校区)政治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并兼系主任,专注于台湾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利相关领域的研究。


陈锦棠,英国布里尔大学行政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并成立第三部门教研中心专注两岸四地第三部门、社会服务行政服务评估等研究。


陆宛苹,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管理学院EMBA硕士。目前为海棠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以培训非营利组织管理人才、辅导组织发展与研发创新方案为主要业务。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非营利组织评估的理论、方法与指标

第一章 评估的三个维度:政治、衡量与实践

第二章 平衡计分卡在社会服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  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估模式探讨——概念厘清与结果测量

第二篇  非营利组织评估案例

第五章  成本分析——家居及小区照顾计划案例

第六章  项目绩效评估案例

第七章  方案评估的成效评量模式——美国及台湾地区联合劝募的推展及导入经验

第八章  非营利组织的方案影响评估——以台湾地区亚洲基金会“1988年非营利组织专业人员海外暑期研修”为案例

第九章  逻辑模式的省思——以弱势家庭服务为例

第十章  非营利组织人才培训方案评估——以2004年台湾地区北区非营利组织人才培训为例

第三篇  评估绩效与责信

第十一章  评量非营利组织绩效的问题与对策

第十二章  绩效品质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以社会服务契约委托的责信课题为例

第十三章  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的公开报告——从美国经验看台湾地区

 



读者书评




这是一本集第三部门即非营利组织评估与责信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的大作,不仅可作评估知识手册更可作为一本评估操作指南。虽然这本书出版于2008年,但放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依旧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随着公民社会程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趋向于公平再分配,例如非营利组织主体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和经费支出不断增长,当这些资源通过项目等途径改善分配后,服务效果谁来保障呢?所以以评估来衡量保障服务效果尤为总要。


既然已经引入了评估这一概念,我们还是先要清楚非营利组织评估的概念、理论方法与指标。


首先,评估的定义。即评估是根据一组显性或隐含的标准,有系统地衡量一项政策或方案的执行或成果,其目的是经由此项工具的使用来改善政策或方案质量。


其次,评估应考核的三个维度:政治、衡量与实践;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性不难发现,其公共服务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业界也常常在讨论政府和机构组织的伙伴关系如何避免沦为伙计关系,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论是必然的,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算久远,而且其发展态势一直是自上而下的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性色彩,但是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允许并帮助两者的关系走向适当正确。


其实在衡量这一维度上,我们都在追求最佳评估准则的路上,但是要明确由于各种各样的综合因素影响并没有所谓最佳的评估准则。


但是选择准则时,两项需要考虑的方法论的标准纳入考虑:一是指标必须合理与适当。二是评估问题必须是可回答的。那么实践指的是评估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情境,但总的来说任何评估的质量将取决于上述那些概念能否被纳入严肃的思考与运用。


接下来将要为大家介绍几种在港台地区运用较多的评估工具或评估模式。


首先,是香港地区平衡计分卡在社会服务中的应用。明确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首先运用在商业管理中的度量工具,其架构活用于社会服务中来架构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福利机构应对内外部的挑战。2003年保罗·尼文专门设计了为公共机构二涉及的计分卡图表主要包含六个视角:愿景、顾客、策略、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等,在此不再赘述。


就像前文说,最佳的评估准则是无穷尽的,所以平衡计分卡也存在一些限制性条件例如时间成本较高、实操中可能沦为机械性操作等。它的引入对于社会服务管理的意义在于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商业与公共服务等相结合,社会服务者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学习和实践策略管理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生储存空间,这也是一种自我成长和自我造血的体现改善服务质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式在香港的较为适合。


其次,是台湾地区的空间分析观点的社会服务方案评估方法初探——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台湾地区,包括大陆经济文化等剧烈变迁,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和棘手化,解决问题越来越需要“全科医生”以及“动态思考”思维,涉及多元领域的知识,于是有关GIS的社会服务方案评估逐渐推广运用简言之就是一套具备空间描述与分析功能的地理与信息整合应用系统,这套数据与其他属性的数据项联结就可以得出一些新的发现。


在实际中GIS的应用在社会工作领域仍不普遍,但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驱珍·亚当斯在睦邻组织运动中发展出的地理图形来评估芝加哥邻近地区经济与社会不公平对待的依据。在台湾一个比较常用的领域是少年犯罪防治,分析少年犯罪特性与环境空间解析。


那么它在方案规划和执行与评估的内涵就是:

①规划阶段——结合数据库分析对象环境因素与对象问题的关联性

②执行管理阶段——分析地理集中性医结合福利集中性

③呈现对象空间与环境变化下的

④考察供给与需求是否适当发展新的方案

⑤建构对象数据库所为辅助工具

⑥机构间运用该技术共享资源分工合作形成资源联结。


其实,这种技术应该得到更多尝试,例如贫困地区的犯罪问题、扶贫问题、项目设计等问题都可以成为助力器。


最后还有一种结果为基础的评估模式,它不仅因为结果能够衡量活动效果还可以使得经验积累优化,后续服务是一种复合型评估,所以它的评估标准是一种成就量度和价值评量,评估焦点则为个体和组织,两两相构形成四个象限各有一种评量方法:成就评量、消费者评量、功能性评量和个人式评量,具体如何操作大家可以去仔细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集中式案例的讨论,此处我们将对于这些案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案例1:是以2002年香港地区的家居及小区照顾案例所做的成本分析案例,在护理成本、交通成本等都进行了一个呈现,它是一种证据导向的强调,在计算成本过程中可以检视服务提供的效率,优化策划设计,最终合理进行资源分配。


案例2:通过一个完整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的公益项目为我们呈现了项目绩效评估的实践运用,剖析了社会公益性项目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与指标,具体说来就是项目的投入、活动、产出、结果与影响的逻辑框架展开,从项目的适当性和、项目的效率、项目的效果、项目的社会影响和项目实施的经验与教训等方面进行,评估方法上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观察法向结合的方式。


案例3:方案评估的成效评量模式以美国及台湾的一些经验中提取,从案例中抽象出的逻辑则是投入资源(包含规范与限制)——相关活动——直接成果——案主与参与者受益情形,且这种评估模式是一个是和实务工作者自我评估能力的评估方法,若能发展完善有助于学术研究数据与直接服务相关数据的产出。


案例4:则是以台湾地区亚洲基金会“1988年非营利组织专业人员海外暑期研修”为影响评估案例。影响评估顾名思义强调方案执行及结束后对于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的一些量化可操作的评估,例如研修案例中学员的出勤率、课程数量,所用素材等情形,但此类评估的主题多会与知识、技术、态度、价值、行为、条件地位等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研修结束后对于学习者的访谈和他们在此次研修中的收获都包哪些方面和哪些程度的改善。


案例5:主要以弱势家庭服务为例讨论逻辑模式的省思,逻辑模式的架构则是由基本假设、输入、活动、输出、成效组成,那么对于弱势家庭例如精神障碍家庭、残疾人家庭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案例6:讨论非营利组织人才培训方案评估,人才始终是保持发展的动力,尤其只有不断培育后浪,才能让社会服务浪潮更加有力。那么,在非营利组织中人才培育项目也不在少数,案例呈现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人才培育中遇到的问题,厘清解决思路。


最后我们来讨论评估的绩效与责信。这也是这本书抛给我们的问题。非营利组织评估由于存在各种限制,同样就存在各种问题:例如因果关系的问题、多重目标的问题、负面效果等问题、技术等,服务过后绩效问题更多是在问呈现的成绩如何?


效果如何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书中提出了不少评估模式和方法,但是不可否认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有不断克服局限性才能减少问题优化评估。而责信虽然没有用大篇幅去描述,但它是贯穿全文的,责信指的是对行动的结果负起责任的义务,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在此讨论评估这一问题的原因,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建立第三部门的责信制度不断完善,这不仅仅关乎第三部门的信用和责任,也关乎服务对象和资助方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如何让非营利组织走的更远或者说如何让第三部门壮大起来,不如花更多的心思去优化评估与责信制度,而不是把太多精力放在项目包装上去。

返回顶部